
020-38776379
020-38776379
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北路233号中信广场
2020-03-24 13:20
意思表示瑕疵可分为意思与表示不一致、意思表示不自由两大类。意思表示不一致,是表意人的内心意思与外在表示不一致;意思表示不自由,是由于他人的不当干涉,使意思表示存有瑕疵。
1、单独虚伪表示。又称为真意保留,是指表意人把真实意思保留心中,所作出的表示行为并不反映其真实意思,是一种自知非真意的意思表示。原则,有效;例外,其不一致为相对人所明知者,无效。
2、通谋虚伪表示。又称为伪装表示或双方虚假行为,是指表意人与相对人通谋,不表示内心真意的意思表示,无效。
例1:甲想将手中的苹果手机赠与乙,为避免人情困扰,甲、乙双方签订买卖合同,赠与是被隐藏的法律行为,并不因隐藏而无效,仍应当适用关于赠与之规定。买卖合同是通谋虚伪表示,双方并无真实的买卖的意思表示,买卖合同无效。
例2:甲出售房屋,乙同意购买。为了少缴纳税款,双方约定,房屋价款 1000 万元,但双方签订的书面买卖合同写明的价款为500 万元。后乙支付1000 万元房款,甲也给乙办理了过户登记。
3、隐藏行为。隐藏行为,是指表意人为虚假的意思表示,但其真意为发生另外法律效果的意思表示。隐藏行为中的虚假意思表示(双方虚假行为)无效,真实意思表示根据法律规定确定其效力,没有效力瑕疵,则有效。
4、重大误解。行为人对行为的性质、对方当事人、标的物的品种、质量、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,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,并造成较大损失的,可以认定为重大误解。可撤销。
1、欺诈。是指当事人一方故意编造虚假情况或者隐瞒真实情况,使受表意人陷入错误而做出违背自己真实意思的行为。可撤销。
(1)当事人欺诈。一方以欺诈手段,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,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。
(2)第三人欺诈。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,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,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,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。
例:甲为购买年预期收益率 20%的P2P 理财产品,向乙借款 100 万,乙要求甲提供担保。甲要求朋友丙为其借款提供担保,谎称借款是因为自己父亲患癌症需要的治疗费,丙甚怜之,信以为真,提供担保。甲借款后,100 万全部用于购买 P2P 理财产品。
①保证合同的当事人是丙和乙。当事人均未实施欺诈,但保证合同以外的甲对丙实施了欺诈。②若乙于订立保证合同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第三人甲实施了欺诈,则丙享有撤销权。
③若乙于订立保证合同时不知也不应知第三人甲实施了欺诈,乙也值得保护,丙不享有撤销权。
2、胁迫。胁迫是指一方当事人或第三人向对方或其亲属预告危害,使其发生恐惧心理,并基于这种恐惧心理而作出的违背其真实意思的行为。可撤销。
3、显失公平。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,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权利义务明显不对等,违反公平、等价有偿原则。可撤销。
(1)行为结果对一方当事人有重大不利,而另一方则获得显然超过了正常情况下所能获得的利益(暴利);
(2)不利一方当事人所为民事行为并非其本意。如屈服于对方权势、缺乏经 验或过于轻率等;
需要注意的是,显失公平仅指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而造成的不公平,而不包括因为受欺诈或受胁迫而造成的不公平,而且是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来判断显失公平。